当前位置:首页 > FPGA > 正文内容

高速PCB故障诊断与检查手册

chanra1n2天前FPGA39

*以下内容的版权归MyFPGA.cn所有,仅用于非营利性的学习和教育目的,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进行转载、引用或商业用途。

一、电源完整性故障矩阵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低频纹波100Hz~1MHz范围超标- 电解电容ESR过高(>50mΩ)
- 电源平面长宽比>10:1导致阻抗分布不均
- 示波器FFT分析(RBW=1kHz)
- 四端法测量电源路径阻抗
- 并联低ESR钽电容(330μF/10mΩ)
- 优化电源平面形状(长宽比<5:1)
- 采用2oz铜厚电源层
- 每平方厘米布置1个去耦电容
高频噪声100MHz~3GHz频谱尖峰- MLCC电容自谐振频率偏移
- 封装引线电感(>1nH)导致退耦失效
- 高频电流探头(TCP-303+TCPA300)
- 近场磁场探头扫描(10MHz-6GHz)
- 添加三端子电容(0.1μF 0402封装)
- 采用埋容技术(ZBC2000材料)
- 混合容值组合(1μF+0.1μF+0.01μF)
- 电容与管脚间距<2mm
瞬态响应不足负载突变恢复时间>10μs- 电源环路相位裕度<45°
- 补偿网络参数失配(如Type II补偿器)
- 电子负载阶跃测试(di/dt=1A/μs)
- 网络分析仪环路响应测量
- 调整补偿网络(Rc=1kΩ, Cc=10nF)
- 采用多相并联电源架构
- 预留动态响应测试点
- 选择高GBW误差放大器(如OPA189)
地弹噪声GND反弹幅度>50mV- 多电源域共地路径阻抗高
- 大电流回路布局不合理
- 差分电压探头测量PGND与SGND压差
- 红外热成像定位热点
- 建立分层接地体系(模拟/数字/功率地)
- 增加低阻抗接地桩
- 星型接地拓扑设计
- 关键区域使用接地网格(间距<λ/10)
电源时序违规上电顺序偏差>100ms- Power sequencer配置错误
- 缓启动电路时间常数计算错误
- 多通道示波器捕获各轨上电曲线
- I2C监控PMIC寄存器状态
- 重编程TPS6508634时序参数
- 添加电压监控IC(MAX6816)
- 原理图阶段验证时序链
- 采用硬件互锁电路
交叉耦合干扰电源域间串扰>30mV- 相邻电源层介质厚度<4mil
- 去耦电容布局偏向单侧
- 矢量网络分析仪传输参数S21测量
- 时域串扰分析(TDT)
- 插入隔离电源层(1oz铜箔)
- 对称布局去耦网络
- 电源层间距≥8mil
- 相邻电源域采用正交布线
PDN谐振中频谐振(10-100MHz)- 电源/地平面间距不当(>8mil)
- 去耦电容自谐振点集中
- 阻抗扫描(1MHz-1GHz)
- ANSYS SIwave谐振模态分析
- 采用混合容值去耦(0.1μF+10μF组合)
- 增加平面间短路孔(每平方厘米1个)
- 遵循Xilinx UG483电容矩阵布局
- 电源层采用2+2叠层结构(0.5mm介质)
地弹噪声同步开关噪声(SSN)- 同时开关I/O数量>32个
- 返回路径电感过高(>1nH)
- 近场磁场探头扫描(1-3GHz)
- 电源完整性仿真(Cadence Sigrity)
- 分割数字/模拟地平面
- 增加低电感去耦(0201封装0.01μF MLCC)
- 实施电源岛架构
- 关键I/O组采用独立电源域

二、信号完整性故障矩阵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阻抗失配差分阻抗偏差>±8%- 介质层厚度波动±10%
- 铜箔表面粗糙度>3μm
- TDR测量(分辨率0.1ps)
- 切片分析层压结构
- 调整线宽补偿(+0.2mil)
- 指定RTF铜箔(Rz<2μm)
- 阻抗测试条设计
- 选择Dk稳定的材料(如IS410)
码间干扰眼图闭合度<20%- 通道损耗>3dB@Nyquist频率
- 均衡器设置不当(CTLE/DFE参数)
- 误码率测试(PRBS31码型)
- 实时眼图分析(SDA813Zi)
- 增加预加重(3-6dB)
- 优化接收端均衡参数
- 预加重电路预留调试焊盘
- 通道长度匹配±5mil
模态转换SDD21<-30dB- 差分对不对称(线宽/间距误差>5%)
- 参考平面不连续
- 混合模式S参数分析
- 时域串扰测量
- 添加共模扼流圈(100Ω@1GHz)
- 优化过孔反焊盘设计
- 严格对称布线(线宽公差±0.1mil)
- 参考平面20mil内无分割
反射过冲过冲幅度>20% Vpp- 终端电阻值偏差>5%
- 分支线长度>上升沿空间延伸(tr/2√εr)
- TDR阻抗曲线分析
- 阶跃响应测试
- 添加源端匹配电阻(33Ω±1%)
- 缩短分支线长度<0.1λ
- 全板阻抗控制±5%
- 分支采用Fly-by拓扑
串扰耦合近端串扰>5%- 相邻线间距<3W
- 并行长度>上升沿空间延伸
- 近场电磁扫描(EMI探头)
- S参数串扰矩阵提取
- 插入屏蔽地线(每4根信号1条)
- 关键信号采用正交布线
- 3W间距规则
- 并行长度限制<500mil
地弹耦合同步开关噪声>100mV- 同时开关输出数量>IO设计规范
- 电源地回路电感过大
- 同步触发多通道测量
- 电源完整性仿真(PowerSI)
- 增加片上解耦电容(ODC)
- 优化电源地通孔阵列
- 限制同时开关数量
- 采用低电感封装(Flip-Chip BGA)

三、硬件物理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焊接缺陷BGA虚焊- 焊球共面性差(>4mil)
- 回流焊温度曲线偏差(峰值温度误差>10℃)
- PCB焊盘氧化(表面粗糙度Ra>0.5μm)
- X射线分层扫描(分辨率<5μm)
- 边界扫描测试(覆盖率>95%)
- 热成像局部温差分析(ΔT>5℃)
- 局部热风返修(250℃±5℃,氮气保护)
- 化学清洗后重新植球(SAC305,直径0.3mm)
- 添加底部填充胶(Henkel FP4526)
- 设计阶段DFM审查(焊盘尺寸符合IPC-7095A)
- 强制BGA专用钢网(开孔率110%)
- 存储环境控制(湿度<10%RH,有效期6个月)
散热失效局部过热(>85℃)- 热界面材料导热系数不足(<3W/mK)
- 散热器接触压力不均(<5psi)
- 气流死区形成(风速<0.5m/s)
- 红外热成像(FLIR T1020,精度±1℃)
- 热电偶阵列测量(16通道数据采集)
- CFD流体仿真(压降>50Pa)
- 更换高性能导热垫(Bergquist Gap Pad VO,8W/mK)
- 增加离心风扇(NMB 4715KL-04W-B50)
- 优化散热齿结构(基板厚度>4mm,齿高/间距比1:1.5)
- 早期热仿真(θJA<30℃/W)
- 强制散热器平面度(<0.05mm)
- 布局阶段功率密度控制(<5W/cm²)
机械应力故障PCB翘曲(>0.7%)- 层压材料CTE失配(FR4 X/Y方向CTE 14ppm/℃ vs Z方向65ppm/℃)
- 安装扭矩过大(>0.6N·m)
- 温度循环应力(ΔT>80℃)
- 激光形变测量(精度±5μm/m)
- 应变片测试(微应变>500με)
- 温循试验(-40℃~125℃,1000次循环)
- 采用对称叠层结构(8层板:T/GND/S1/PWR/S2/GND/B)
- 添加加强钢梁(厚度2mm,间距50mm)
- 改用低CTE基材(Arlon 85N,CTE 10ppm/℃)
- 安装孔周围2mm禁布区设计
- 采用浮动螺母安装(预紧力<3N·m)
- 存储运输防潮包装(湿度卡指示)
热致失效结温持续>125℃- 散热路径热阻θJA>15℃/W
- 气流组织不合理(湍流区形成)
- 红外热成像(640×480分辨率)
- 热电偶嵌入式监测
- 改用热管散热器(Qmax>150W)
- 优化鳍片方向(平行气流)
- 早期热仿真(θJA<10℃/W)
- 强制风冷风速>3m/s
热循环疲劳焊点断裂循环次数<1000- ΔT>80℃温度循环
- CTE失配系数>8ppm/℃
- 扫描声学显微镜(C-SAM)
- 染色渗透检测
- 采用底部填充胶(Underfill)
- 使用柱栅阵列(CGA)封装
- 选择CTE匹配材料(如AlSiC基板)
- 降低ΔT<50℃
热膨胀变形翘曲度>0.7%- 层压材料CTE各向异性
- 铜分布不均匀(铜面积差>30%)
- 激光干涉仪形变测量
- 应变片网格分析
- 增加对称层结构(2-4-2层叠)
- 平衡铜分布(差异<10%)
- 采用低CTE基材(如Rogers 4350B)
- 铜面积平衡设计

四、功能逻辑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配置失败JTAG链断裂- TDI/TMS走线阻抗突变(ΔZ>5Ω)
- 信号串扰(相邻线间距<3W)
- 电源噪声耦合(纹波>50mVpp)
- 边界扫描测试(覆盖率>98%)
- TDR阻抗分析(采样率20GSa/s)
- 电源完整性测试(PDN阻抗>目标值)
- 添加π型滤波器(22Ω+100nF)
- 重走线保证全程参考地平面
- 独立JTAG电源(LM1117-3.3)
- JTAG走线长度<100mm
- 全程带状线布线(上下GND层间距<0.2mm)
- 添加ESD保护(TVS阵列SMF05C)
DDR4初始化失败校准超时- VREF精度不足(偏差>2%)
- DQS与CLK时序偏差(>0.1UI)
- ODT阻抗失配(ΔR>10%)
- 眼图模板测试(DQS vs CLK)
- IBIS-AMI通道仿真(BER<1E-12)
- 阻抗测试(TDR分辨率±1Ω)
- 调整VREF电阻网络(0.1%精度,温漂<50ppm/℃)
- 优化Fly-by拓扑(Stub长度<200mil)
- 动态ODT配置(34Ω/40Ω/48Ω)
- 等长组内偏差<5mil
- 每数据组独立参考电压
- 预留VREF测试点(间距<50mm)
GTX链路失锁误码率>1E-12- 差分对相位偏差(>5ps)
- 共模噪声注入(CMRR<20dB)
- 阻抗不连续(回损> -10dB)
- 误码率测试(PRBS31码型)
- 矢量网络分析(S参数全端口测量)
- 共模噪声频谱分析(0-10GHz)
- 预加重设置(3-6dB)
- 添加共模扼流圈(Murata DLW21SN系列)
- 优化过孔结构(背钻残留<8mil)
- 差分对严格对称(长度差<2mil)
- 参考平面完整(无分割20mil内)
- 电源隔离(π型滤波器+铁氧体磁珠)
辐射发射超标30MHz-1GHz频段超CLASS B- 高频回路面积>4cm²
- 未滤波的I/O线缆成为天线
- 电波暗室全频段扫描
- 近场探头定位辐射源
- 增加共模滤波器(CM Choke)
- 采用屏蔽电缆(双层编织+铝箔)
- 最小化高速信号回路面积
- 所有I/O端口添加EMI滤波器
传导发射超标150kHz-30MHz频段超标- 开关电源噪声耦合
- 地线阻抗过高
- LISN网络传导测试
- 电流探头扫描电源线
- 增加X/Y电容滤波网络
- 优化接地拓扑
- 选择低噪声DC-DC(如LTM4644)
- 电源入口π型滤波
静电放电失效接触放电±8kV失效- 未部署多级ESD保护
- 接地路径阻抗>1Ω
- ESD枪接触/空气放电测试
- TLP特性分析
- 添加TVS阵列(PESD5V0S1BA)
- 优化接地网(<0.5Ω)
- 全端口ESD防护设计
- 板边设置3mm隔离带

五、电磁兼容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辐射超标高频辐射(>1GHz)- 电源地环路面积>4cm²
- 未屏蔽连接器泄漏(屏蔽效能<30dB)
- 时钟谐波抑制不足(二次谐波> -50dBc)
- 电波暗室全兼容测试(CISPR 32 Class B)
- 近场探头扫描(探头带宽>6GHz)
- 频谱分析(RBW=120kHz)
- 添加屏蔽罩(0.2mm镀锡钢,接地点间距<λ/20)
- 连接器改用金属外壳(Samtec QSH系列)
- 增加展频时钟(调制率±2%)
- 敏感信号全程带状线布线
- 所有接口加滤波连接器(TDK MMZ1608B601C)
- 时钟电路分区布局(20mil隔离带)
静电损伤闩锁效应- I/O口未加TVS保护(接触放电>±8kV)
- 接地阻抗>1Ω(线宽<2mm)
- 绝缘距离不足(<2.5mm)
- ESD枪测试(IEC 61000-4-2 Level 4)
- 绝缘电阻测试(>100MΩ@500V)
- 接地连续性测试(四线法<0.1Ω)
- 多级保护电路(TVS+RC+磁珠)
- 优化接地系统(埋深>1.5m,降阻剂处理)
- 增加爬电距离(开槽+阻焊桥)
- 外露接口全保护(Bourns CDSOT23-SM712)
- 板边3mm禁布区设计
- 单点接地(星型拓扑)
传导发射超标电源线干扰(0.15-30MHz)- 开关电源纹波>100mVpp
- 共模电流路径阻抗不足(CM choke感量<1mH)
- 滤波电容布局不当(ESL>1nH)
- LISN传导测试(CISPR 25标准)
- 电流探头扫描(F-35A,1MHz-200MHz)
- 电源阻抗分析(目标<1Ω@1MHz)
- 增加X/Y电容组合(0.1μF+4700pF)
- 优化共模滤波器(Würth 744系列)
- 调整电源布局(输入输出分区隔离)
- 输入级π型滤波(10μH+0.1μF×2)
- 电源层分割(间距>40mil)
- 开关频率同步(抖动<1%)

振动致裂20-2000Hz随机振动失效- 固有频率共振(fn<100Hz)
- 应力集中系数Kt>3
- 振动台扫频测试(5Grms)
- 模态分析(加速度传感器阵列)
- 增加阻尼材料(硅胶填充)
- 优化安装点刚度(>100N/mm)
- 模态仿真避免共振
- 采用柔性安装支架
冲击失效半正弦波50G/11ms失效- BGA焊球疲劳强度不足
- 板边连接器应力集中
- 冲击试验台(MIL-STD-810G)
- 微焦点X射线检测
- 使用Underfill加固BGA
- 优化板边倒角设计
- 选择抗冲击封装(CABGA)
- 关键区域设置应力释放槽
热机械应力温度循环导致断线- 铜与基材CTE差异>10ppm/℃
- 过孔铜厚不足(<20μm)
- 热循环试验(-55℃~125℃)
- 扫描电镜断面分析
- 采用镀覆填孔工艺
- 增加应变消除走线
- 使用高延展性铜(Drum Side Coated)
- 避免直角走线

六、高速数字电路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信号完整性劣化振铃现象- 终端匹配电阻值偏差>5%
- 传输线长度>λ/10@最高频率
- 驱动端过冲(Slew Rate>4V/ns)
- 眼图模板测试(Mask Margin<20%)
- 时间域反射(TDR)阻抗突变分析
- 添加有源终端(ACTIVE TERM IC)
- 实施预加重(3dB)和去加重(-2dB)
- 全板实施IBIS-AMI联合仿真
- 关键信号走线长度控制在λ/8以内
时钟分配问题时钟偏斜>50ps- 时钟树拓扑不平衡(H树 vs 星型)
- 驱动能力不足导致上升沿劣化
- 温度梯度引起的传播速度差异
- 多通道示波器相位差测量(分辨率<5ps)
- 热成像仪扫描温度分布
- 采用零延迟缓冲器(如ADN4650)
- 实施温度补偿电路(PT1000+MCU控制)
- 时钟网络等长±2mil误差
- 时钟驱动器电源独立(LDO+π型滤波)
总线同步失败建立/保持时间违规- 信号传播延迟差异>0.2UI
- 温度梯度导致时序漂移(>5℃/cm)
- 电源噪声引起的抖动(PSRR<40dB)
- 静态时序分析(STA)
- 电源噪声频谱分析(FFT至1GHz)
- 插入可编程延时线(如SY58011)
- 优化电源层分割(减少ΔLdi/dt)
- 预布局时序裕量分配(±15%)
- 实施动态电压补偿(DVS技术)
串行链路误码BER>1E-12- 差分对不对称(长度差>5mil)
- 参考平面不连续(分割间隙>20mil)
- 介质损耗导致信号衰减(>3dB)
- 误码率测试(PRBS31模式)
- 矢量网络分析(S参数提取)
- 调整均衡器参数(DFE抽头数≥5)
- 换用超低损耗材料(Dk=3.3, Df=0.001)
- 严格对称布线(长度差<1mil)
- 高速信号全程参考完整地平面

七、射频电路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阻抗失配VSWR>1.5- 传输线特征阻抗偏差>±5%
- 连接器过渡区不连续(阻抗突变>10%)
- 焊盘尺寸误差(>±10%)
- 矢量网络分析仪S11参数测量(0.1-40GHz)
- 3D电磁场仿真(HFSS全波分析)
- 优化过渡结构(锥形渐变,长度>λ/4)
- 使用射频专用连接器(2.92mm精密型)
- 严格阻抗控制(RO3003材料)
- 射频走线转角采用圆弧(半径≥5×线宽)
谐波失真THD>-40dBc- 非线性元件工作点偏移(偏置电压误差>5%)
- 电源退耦不足导致调制噪声
- 频谱分析仪谐波扫描(RBW=1kHz)
- 互调失真测试(双音间距1MHz)
- 增加线性稳压器(LT3045超低噪声)
- 插入π型滤波网络(10nH+10pF组合)
- 选择高线性度元件(IIP3>30dBm)
- 实施电源隔离(铁氧体磁珠+π滤波器)
相位噪声恶化相噪>-100dBc/Hz@1kHz偏移- 参考时钟质量差(晶体老化>5ppm)
- 电源纹波耦合(PSRR<60dB@100kHz)
- 热噪声贡献(T>85℃)
- 相位噪声分析仪(E5052B)
- 低温探针台测试(-40℃~+125℃)
- 采用OCXO恒温晶振(0.1ppb稳定性)
- 独立低噪声LDO供电(ADM7150)
- 时钟电路分区布局(20mil隔离带)
- 使用超低噪声基准(LTZ1000)
互调失真IMD3>-50dBc- 放大器饱和(P1dB压缩点设计不当)
- 混频器本振泄漏(LO-RF隔离<30dB)
- 双音测试(f1=1GHz, f2=1.001GHz)
- 三阶交调产物测量
- 增加前置滤波器(带宽±1%)
- 优化偏置电路(自适应偏置技术)
- 实施预失真校正(DPD技术)
- 采用平衡式电路结构(推挽放大器)

八、热管理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热阻过高θJA>30℃/W- 散热过孔不足(<4个/cm²)
- 导热垫接触压力不足(<5psi)
- 界面材料热阻大(>0.5℃·cm²/W)
- 热阻测试(JEDEC标准环境)
- 接触热阻测量(ASTM D5470)
- 增加热过孔阵列(0.3mm孔径,间距1mm)
- 使用相变材料(Tpcm780)
- 热仿真优化(Flotherm)
- 强制散热器平面度<0.05mm
热循环失效焊点疲劳断裂- CTE失配(Δα>10ppm/℃)
- 温度循环范围>Δ100℃
- 焊料蠕变(T>0.7Tm)
- 加速寿命测试(JESD22-A104)
- 扫描声学显微镜(SAM)裂纹检测
- 采用柔性焊料(SAC305+Bi)
- 增加应力缓冲结构(铜柱凸点)
- 选择CTE匹配基板(如铝碳化硅)
- 优化安装结构(浮动式固定)
局部热点温差>15℃- 功率密度分布不均(>5W/cm²)
- 气流组织不合理(回流区存在)
- 导热路径阻塞
- 红外热成像(空间分辨率<50μm)
- 计算流体力学(CFD)仿真
- 实施梯度铜厚设计(外层2oz,内层1oz)
- 优化散热齿方向(平行气流)
- 功率器件均匀分布
- 强制风冷风速>2m/s(噪声<45dB)
热致参数漂移频率偏移>100ppm- 介质材料Dk温漂(>50ppm/℃)
- 有源器件β值变化(Δβ>10%/℃)
- 温控腔测试(-40℃~+125℃步进)
- 网络分析仪温度补偿模式测量
- 采用温度补偿电路(TCXO)
- 实施主动温控(TEC+PID控制)
- 选择超低温度系数材料(如RO4835)
- 关键电路布置在等温区域

九、可制造性设计(DFM)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焊接缺陷枕头效应- 焊盘尺寸偏差(>IPC三级标准)
- 锡膏印刷厚度不均(±15%波动)
- 元件端子氧化
- 3D锡膏检测(SPI)
- X射线分层扫描
- 优化钢网开孔(面积比>0.66)
- 调整回流曲线(液相时间>60s)
- 焊盘设计符合IPC-7351B
- 强制实施SPC过程控制
蚀刻不足线宽偏差>±20%- 蚀刻因子<3
- 抗蚀剂分辨率不足(<25μm)
- 铜箔厚度不均(Δ>10%)
- 金相切片测量
- 线宽测试结构(十字标靶法)
- 调整蚀刻参数(温度±1℃,浓度±5%)
- 采用LDI直接成像技术
- 设计线宽补偿(+10%蚀刻余量)
- 使用高分辨率干膜(≤15μm)
层间对准不良层偏>50μm- 定位孔公差累积(±25μm)
- 材料热膨胀补偿不足
- 压合设备精度限制
- 光学对位系统验证
- 四线电阻法测量内层偏移
- 采用销钉定位系统(±15μm)
- 优化压合工艺(升温速率<3℃/min)
- 设计阶段预留补偿(根据材料CTE)
- 使用X-out板边对准标记
阻焊桥断裂阻焊桥宽<50μm- 阻焊开窗设计不当(间距<3mil)
- 显影工艺过度(UV能量>800mJ/cm²)
- 光学显微镜检查(100×)
- 阻焊厚度测量(±5μm)
- 增加阻焊桥宽度至75μm
- 优化曝光参数(阶梯曝光技术)
- 阻焊桥设计符合IPC-SM-840D
- 采用LDI阻焊成像技术

十、高速接口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PCIe链路训练失败LTSSM状态机卡死- 参考时钟抖动>1ps RMS
- 通道损耗>[email protected]
- 协议分析仪捕获训练序列
- S参数模型验证(IBIS-AMI)
- 调整均衡参数(CTLE+DFE)
- 优化连接器选型(Samtec Flyover®)
- 预加重设置(3.5dB@5Gbps)
- 通道长度<12英寸(背板应用)
DDR4写均衡失败写电平校准误差- VREF精度偏差>1%
- ODT值不匹配(34Ω vs 40Ω)
- 示波器眼图模板测试(Vixia DDR4 Compliance Kit)
- IBIS仿真
- 调整VREF电阻网络(0.1%精度)
- 优化ODT值(软件可编程)
- 实施Fly-by拓扑
- 每DQ组长度匹配±10mil

十一、封装协同设计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BGA焊球裂纹热机械应力导致- 基板CTE失配(Δα>8ppm/℃)
- 二次回流温度梯度>5℃/mm
- 扫描声学显微镜(SAM)
- 染色渗透检测
- 采用底部填充胶(Henkel FP4526)
- 优化回流曲线(斜率<3℃/s)
- 选择CTE匹配基板(12ppm/℃)
- 实施阶梯式回流工艺
封装共振机械振动引发信号劣化- 封装固有频率<500Hz
- 键合线寄生电感>1nH
- 激光多普勒测振仪
- 扫频振动测试(5-2000Hz)
- 增加封装阻尼材料(3M™ ISD112)
- 优化键合线布局(双线并绕)
- 封装结构FEA仿真
- 键合线长度<2mm(金线直径25μm)

十二、系统工程故障

故障类型子类根本原因检测方法解决方案预防措施
跨域耦合数字噪声侵入模拟电路- 混合信号布局违规(间距<50mil)
- 电源共地阻抗>2Ω
- 频谱分析仪捕获耦合噪声
- 跨域隔离度测试(>60dB@100MHz)
- 实施Guard Ring隔离(双地环+铁氧体磁珠)
- 采用独立电源树
- 严格分区布局(数字/模拟/射频)
- 跨域信号采用隔离器(ADI ADuM系列)
系统级ESD失效空气放电8kV击穿- 接地点设计不合理(阻抗>4Ω)
- TVS响应速度>1ns
- ESD枪接触/空气放电测试
- 传输线脉冲(TLP)特性分析
- 构建多级防护(TVS+GDT+LC滤波)
- 优化接地拓扑(单点接地)
- 板边全线防护(间距<5mm)
- 选择快速响应TVS(Littelfuse SP3012)

风险量化评估模型RPN=S×O×D

  • 严重度(S):1(可忽略)~5(灾难性)

  • 发生度(O):1(罕见)~5(必然)

  • 探测度(D):1(易检测)~5(不可测)

  • 阈值:RPN≥40需强制整改
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我的FPGA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world.myfpga.cn/index.php/post/451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高速PCB故障诊断与检查手册” 的相关文章

FPGA ALARM FPGA多功能闹钟 完整项目 内含上位机

FPGA ALARM FPGA多功能闹钟 完整项目 内含上位机

一、项目简述本项目使用苏州硬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设计的小脚丫FPGA开发板设计了一个完成定时、测温、报警、控制的小项目,并通过上位机显示、下发音乐配置数据。本项目B站介绍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Vh411k7QV/二、研究进展(一)研究内容:l ...

ALGO C4MB V11引脚参照表(持续更新)

ALGO C4MB V11引脚参照表(持续更新)

功能:常用引脚CLKPIN_E1LED0PIN_G15LED1PIN_F16LED2PIN_F15LED3PIN_D16KEY1PIN_E15KEY2PIN_E16KEY3PIN_M15KEY4PIN_M16RXDPIN_M2TXDPIN_G1功能:VGA引脚VGA_BLUE[0]PIN_C15VG...

基础实验十三,DS18B20温度传感器

基础实验十三,DS18B20温度传感器

//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// Author     : ChanRa1n// Description: Training for Intel FPGA/...

SOC 在线修改设备树和FPGA配置文件 并在线配置FPGA

SOC 在线修改设备树和FPGA配置文件 并在线配置FPGA

测试过的平台:     1、DE-10 Cyclone V开发板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...

点亮LED灯实验

点亮LED灯实验

设计流程:设计规划 -> 波形绘制 -> 代码编写 -> 代码编译 -> 逻辑仿真 -> 波形对比 -> 绑定管脚 -> 分析综合布局布线 -> 上板验证新建项目文件夹(led):Doc:放置文档资料(数据手册、波形图、文档、项目日志)Pri:放置工程...

多路选择器

多路选择器

多路选择器:在多路数据传送过程中,能够根据需要将其中任意一路选出来的电路。二选一多路选择器 --- 模块框图in_1:输入信号in_2:输入信号sel:控制选择信号out:输出信号二选一多路选择器 --- 波形图in_1、in_2、sel 的波形是随机的。out 的波形根据控制选通信号而定。当 se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