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《过程三性》有感:如何“贴地气”的改进过程?
尊敬的读者们,大家好!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于过程改进的一些思考与观点。最近,我读到了一篇名为《过程三性:构建有效的过程改进机制》的文章,其中作者连陆严红戈老师提出了过程三性的概念,我深感触动,因此想通过这篇博文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和理解。
在过程改进的道路上,我们常常会遭遇到无法预料的挑战和困境。公司投入了大量资源和资金,成立了专业的改进团队,但改进的效果却远远不如预期。业务部门渴望有专业的指导和支持,但却无法真正将管理体系应用于实际工作中。这些问题在我们的实践中屡见不鲜。
文章中指出,构建一个有效的、持久的“握手”机制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。这个“握手”机制旨在通过促使过程改进团队和业务部门不断协作和碰撞,打通两者之间的沟通壁垒,实现过程改进的良性循环。为了建立这个机制,过程三性——主动性、批判性和持续性被提出。
首先是主动性。业务部门应主动地使用管理体系,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中,形成一种习惯。举个例子,某厂声称执行国家标准,要求产品的检测温度为25℃±1℃,湿度<60%。然而,审核时发现该厂的检验室并没有温湿度控制手段。这就是一个缺乏主动性的问题,业务部门没有真正将管理体系的要求融入到实际操作中。
其次是批判性。业务部门在使用管理体系时应具备批判性思维。不仅要知道如何填写模板,还要了解为什么需要填写这些模板,以及模板中各项填写内容的含义和目的。举个例子,一个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过程中,他们先快速搭建整体框架,然后通过多次培训和沟通来培养管理者和基层员工的绩效意识。他们对细节进行充实和调整,不断优化管理体系的设计。
最后是持续性。过程改进不应局限于一次性的活动,也不应受评估周期的限制。过程改进应该是一个持续、不间断的过程。举个例子,一个企业在实施业务连续性管理时,不仅要确立背景和目标,还需要根据实践经验和实践案例,不断完善管理体系,解决具体的问题。持续的改进会使管理体系在运行中更加灵活和适应性强。
实际上,要实现过程三性并不容易,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主动性。我们知道,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。在西方文化中,人们对于过程意识较强,遵循规则和流程是理所当然的事情。然而,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,我们更加注重合理和认可的规则,对于我们认为不合理的规则很难接受。
回顾乔布斯关于“人与过程”的感悟,我们可以看到,员工需要有机会质疑和改进过程,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执行规定。这种乐观的人文主义对于过程改进来说非常重要。因此,在我们的过程文化中,过程三性尤为重要。
过程三性的实践将会拉近过程改进团队与业务部门的距离,使其成为真正的合作伙伴;将会最大限度地吸收来自业务部门的优秀实践、想法和观点,使之融入到管理体系中;还将使管理体系设计更具弹性和适应性。最终,成功的过程改进应该是业务部门认可和乐意接受的管理体系。
在总结中,我想强调的是,过程改进不仅是一种方法论,更是一种文化和态度。通过构建有效的过程改进机制和实践过程三性,我们可以使过程改进走进业务部门的内心,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。只有通过合作和持续的努力,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过程改进,让组织获得持续的改善和提升。
感谢大家的阅读和关注!愿我们共同努力,构建一个优秀的过程改进机制,推动组织的持续发展和进步。
参考文献:
连陆严红戈老师,《过程三性:构建有效的过程改进机制》,2024年。
案例来源:
[1] 《超级经典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案例分享(一)》
[2] 《全解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关键点及文件编写》
[3] 《干货分享-案例一:一个公司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过程(1)》
[4] 《业务连续性管理最佳实践》
[5] 《优秀实践案例 - 资产管理标准与技术》
[6] 《低代码构建高整合流程管理体系,为企业运营显著提效》
[7] 《项目管理过程实践和案例分析-一体化管理体系1》
[8] 《20个超级经典的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案例,值得SQE看10遍!》
[9] 《企业标准化管理体系建设——以长庆油田项目为案例》
[10] 《优思学院|六西格玛管理法超详解与案例分享》